完善数据要素市场 推动数字化高质量安全发展

2月28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将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数据交易所。加强行业数据安全监管,制定重要数据目录并加强保护。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网络所承载的数据、由数据所萃取的信息和由信息所升华的知识,正在成为商品服务贸易的新内容、社会治理的新手段。数据作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生产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优化配置,正成为社会经济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数据的可复制性极大降低了其边际成本,近年来算力的大幅提升更是有力支持了数据价值的快速转化。中国早已开始了数字化的布局与发展,并在数字基础、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政府、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全面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其中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在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较为关键。

“十三五”期间,中国各要素市场规模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以数据采集、数据储存、数据加工、数据流通等环节为核心的数据要素市场的增长尤为迅速。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超过30%,预计“十四五”期间该数字将突破1749亿元,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不过,当下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仍面临一些方面的挑战。首先是要增强数据统筹力度。要构建超大规模的数据要素市场,就必须匹配更专业、更精细的统筹决策和落地执行机制。当前,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重复建设问题仍然存在,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地方省市的大数据管理机构之间需要加强统筹。其次是要培育交易市场,建立数据标准化、资产化和商业化体系,建立数据收益和成本估算机制和交易双方的信任机制。此外还需要完善数据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置能力,提高跨地区、跨行业、跨层级的数据监管能力,以及兼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能力。

从宏观上看,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好国家、行业、组织等各层次的关系。当前数字资源的获取方式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通过专业化、市场化交易方式获取高质量数据资源的新模式、新业态,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进一步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在产权、交易、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机制,可以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据质量,降低数据治理成本,以便利用中国的海量数据,形成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据是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统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基础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释放数据红利。当前应以公共数据开放为突破口,推动中、高价值密度的公共数据的高水平开放,并明确公共数据资源开发责任主体,加强基础数据治理,推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全面提升公共数据的供给质量。在市场生态建设方面,应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社会主体创新活力,打造数据要素市场相关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推动良性循环的形成。在战略层面,应当进一步培育壮大数据安全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突破网络和数据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逐步实现终端、网络、算法、数据安全防护的全覆盖,提升自主可控水平。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激活数据要素市场,制定产业规范,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未来国际竞争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与数据要素的竞争,无论是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还是日本的“价值链计划”,无不将数据要素作为战略制高点。总体上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抓住机遇完善该市场,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化高质量安全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这将有助于实现线上大数据与线下大市场的优势叠加,推动中国将过去的“人口红利”“成本红利”升级为新时代的“数据红利”“创新红利”,进而在数字经济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