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钕铁硼需求超预期 景气度高企 上市公司扩产马不停蹄

作为稀土永磁材料体系中应用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性能最优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目前在国内已经形成了群雄逐鹿态势。

稀土磁材需求大超预期,相关上市公司正在加紧扩产。

“现在产品供不应求,车间都是在加班加点,我们的产能一直在爬坡,之前的规划产能可能会提前实现。”正海磁材(300224.SZ)有关人士2月23日下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在这波稀土钕铁硼扩产大潮中,最新借助再融资的是中科三环(000970.SZ)。

根据公告,中科三环计划通过配股募资7.2亿元,全部用于总投资8.9亿元的稀土永磁材料新建、扩产改造和加工项目。

2月23日晚,中科三环公告显示,其本次配股发行成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计算得知,中科三环此番配股的募投项目,将新增年产各类规格的烧结钕铁硼磁体合金毛坯8262.25吨生产能力,可加工成合格成品5216吨。

上市公司掀起扩产潮

作为稀土永磁材料体系中应用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性能最优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目前在国内已经形成了群雄逐鹿态势。

“主要上市公司中,大家现在的产能都差不多,中科三环会多一点,为2万吨多,其他的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线。”宁波韵升(600366.SH)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统计显示,在A股市场,主营从事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上市公司主要是中科三环、宁波韵升、正海磁材、金力永磁(300748.SZ)、大地熊(688077.SH)和英洛华(000795.SZ)。

由于下游需求旺盛,相关上市公司的扩产步伐也在加快。

“我们的产能利用率比较理想,一直都是满产。”前述正海磁材有关人士表示,“现在产能是1.6万吨,规划是到2026年实现产能3.6万吨,但可能会提前实现。”

而正海磁材2020年底产能为1万吨/年,此前公布的计划是到2021年底将具备年产1.5万吨的生产能力,但目前已经超过这个目标。

“2021年底,我们的产能是1.2万吨,原定目标是在2022年底完成7000吨扩产计划,现在根据市场情况,正在加速推进。”上述宁波韵升相关负责人透露,“7000吨扩产计划中有部分设备已经调试好投入生产使用了,但因这个项目没有整体结束,大致推算目前产能为1.4万吨至1.5万吨。”

金力永磁工作人员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包头项目已于去年底投产,今年二季度可以达到满产状态,届时总产能达到2.3万吨,计划到2025年达到4万吨产能规模。

除了已经明确并在实施的扩产计划,相关上市公司亦有中长期扩产安排。

“现在景气度很高,需求在增加,同行都在扩产,不扩产怎么去满足需求。”上述宁波韵升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也会根据市场节奏,该扩产的时候去扩产,等到确定的时候跟市场说。”

扩产的另一个因素,在于产能利用率的提升。

以中科三环为例,其2020年产能利用率为64.01%,2021年上半年上升到了82.65%。

而上述金力永磁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宣称,其产能利用率近4年都是在95%以上。

根据各家上市公司公开资料梳理,预计到2025年,高性能钕铁硼磁材毛坯总产能或超19万吨。

行业龙头逐步掌握核心技术

虽然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推动,稀土钕铁硼需求释放巨大潜力,但各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亦有参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发现,以前述6家同行业上市公司钕铁硼磁材产品毛利率来看,2018年和2019年是大地熊居首,其毛利率分别达到24.4%与25.46%,2020年则是金力永磁的24.24%领先,2021年上半年是宁波韵升的29.27%居高。

而中科三环却一直处于垫底状态,其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钕铁硼磁材毛利率,分别是19.45%、18.46%、12.87%、14.67%。

对此,中科三环解释称,主要原因系客户结构及市场竞争综合因素导致。

“各家都有不同的发力点,客户结构还是有明显差异,比如宁波韵升电子类比较专长,中科三环汽车(客户)挺多的。”前述正海磁材有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即便需求不断增加,但中科三环指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低、工艺设备落后,产品为中低端制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200多家钕铁硼永磁生产企业。不过,产业集中度较低,绝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在1500吨以下,万吨以上规模的基本是上市公司,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大部分钕铁硼永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较弱,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竞争力不强,但行业优势企业通过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逐步掌握了生产中高端钕铁硼的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不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华宝证券研报指出。

因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头部企业,正在加快做大做强。

梳理各家相关上市公司资料可知,钕铁硼磁材产品除了通常的资金壁垒、技术和人才壁垒,产品认证和市场在位壁垒更是存在很高门槛。

比如,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工业电机等各个领域内国际知名企业,对磁体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具有极高的要求,每百万件产品一般仅允许1-2件次品;获得汽车类企业合格供应商资格,一般需花费5年以上的时间。

上游企业寻找切入点

在稀土钕铁硼行业逐步形成头部企业竞争格局之际,上游供应商也在寻找切入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包括北方稀土(600111.SH)、厦门钨业(600549.SH)等拥有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指标的企业,也在布局钕铁硼磁材。

根据2021年10月公告,北方稀土及其子公司包钢磁材与安泰科技(000969.SZ)合资组建稀土永磁业务新公司,按41.5%、7.5%、51%比例出资建设年产5000吨稀土永磁产业化项目。

北方稀土称,此次合作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公司稀土磁性材料产业的稀土永磁体产能规模,紧抓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消费电子等产业领域发展机遇,丰富稀土永磁体产品结构,提升高端磁体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提升公司稀土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质量和产品附加值。

公告预计,上述项目达产后,正常年销售收入约11.25亿元,税后净利润约7016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约7.26年(含两年建设期)。

而厦门钨业则是更早就进入高端钕铁硼磁性材料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厦门钨业于2012年投产3000吨高端钕铁硼磁性材料的产能。

厦门钨业2021年3月6日又公告,其全资子公司金龙稀土拟投资4.23亿元,建设年产4000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该项目预计2023年达产,达产后预计年平均销售收入8.84亿元,年平均税后利润8470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92年。

厦门钨业表示,此举通过进一步扩大公司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产能,有利于公司巩固和扩张市场份额,增强公司稀土板块的整体竞争。

“稀土供应商很早之前就有涉猎这个领域(钕铁硼磁性材料),但可能是术业有专攻,我了解到都不成气候。”一位钕铁硼领域上市公司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市场是最好的检验,现在主要竞争对手还是专业做钕铁硼的几家上市公司,目前没有听稀土供应商在这方面对我们产生竞争压力。”

另一个原因或许还在于,以日立金属为代表的国际领先企业掌握了多项钕铁硼专利,而我国目前仅有中科三环、宁波韵升、大地熊、安泰科技、正海磁材以及未上市的京磁材料、金鸡强磁、斯洛玛格等8家企业获得专利许可或授权。

由此,中科三环指出,受到专利的影响,大部分国内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企业无法直接向国际市场大规模出口产品,下游客户特别是知名企业出于法律风险的考虑,亦不愿冒险采用无专利授权的钕铁硼磁体及其组件。

(作者:张望 编辑:朱益民)



(0)
上一篇 2022年2月24日 下午5:27
下一篇 2022年2月24日 下午5:27

相关推荐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