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老虎生存状况调查 | 东北虎:中俄护虎成国际典范

参考消息网2月13日报道 (文/宗巍 邵美琦 高楠 司晓帅)  

野生东北虎被称为“虎中之王”,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被列为“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一”。野生老虎保护对全球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010年,全球13个老虎分布国一致决定将老虎从灭绝边缘拉回来,定下了力争到2022年使全球老虎数量翻番的目标。而中国在保护东北虎方面几乎早早完成了“考核”。

最新数据显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数量已由2017年试点之初的27只增长至50只,种群呈现出明显向中国内陆扩散的趋势。

东北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曾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北。近一个世纪前,由于森林采伐过度,食物链中断,野生东北虎种群急速萎缩。

作为森林里的旗舰物种,东北虎的“出走”意味着生态系统失衡。中国政府逐步加大保护力度。

2005年,一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队伍钻进东北林海,开展长达10年的东北虎豹监测工作。他们发现,在中国的努力下,东北虎种群有了明显增长,却依然面临“孤岛困境”。

“东北虎是一种对领地需求极高的动物。”该团队核心成员冯利民说,“传统的自然保护区呈现条状分布、面积小,区域内耕地、牧场和公路铁路等穿插,碎片化问题突出,还面临多头管理问题,无法有效消除人为干扰。”

如何推动中国虎豹种群恢复,将是一个宏大的工程。2016年12月5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通过审批,中国划出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超过1.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为虎豹重建家园。

“这是东北虎命运的转折点。”冯利民说。

与俄罗斯虎豹频繁出没的西伯利亚相比,中国东北的人口密度要高得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活着近10万名居民。

共存还需要共生。“虎进人退”,意味着居住在此的居民们要放弃林下种植、放牧等“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社会转型、人员转岗和可持续发展。公园已经规划设置了超过1万个公益岗位,让居民转型从事森林管护、资源监测等工作,同步发展替代产业,依托生态体验、特许经营和第三产业,引导当地居民转型。

近年来,为保护濒危的野生东北虎,中俄加强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2月和11月,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实现互访,正式建立了虎豹跨国界保护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虎豹跨境活动研究、中俄联合监测、科学研究数据共享、技术经验交流、民间代表团互访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维克多·弗拉基米罗维奇表示,稀有猫科动物早就有跨境行为,中俄合作有助于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及其猎物的种群稳定。

除了跨国界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一直与驻华的国际组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主办东北虎栖息地巡护员竞技赛,为巡护员提供学习交流、增进友谊、经验共享的平台,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联合举办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人员培训班,分享国外实践案例。

这是中国政府在建设国家公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而中国的这些探索,也为国际社会保护珍稀物种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