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践行“绿色办奥”理念 中芬冰雪合作续写新篇章

芬兰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在与中国冰雪运动的合作上,芬兰也走在世界的前列。如今,中芬冰雪合作再谱写新篇。

中国和芬兰因体育结缘,如今在北京冬奥的赛场上,双方再次携手筑梦“冰雪世界”。

2月4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大幕。作为世界冰雪运动强国的芬兰,本次共有95名运动员参与比赛。谈到北京冬奥会,芬兰奥委会官员莱赫蒂迈基表示,自2000年以来,芬兰在奥运赛事上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源自冬奥会,所以这意味着北京冬奥会尤为重要。

芬兰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也是首个同中国签署政府间贸易协定的西方国家,而在与中国冰雪运动的合作上,芬兰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近年来,中芬冬季教练项目和运动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和芬兰两国元首的推动下,“中芬冬季运动年”在2019年正式启动,双方在培训、场馆建设、赛事管理和冰雪休闲等领域都进行了交流和合作。

北京芬兰商会会长Juha Tuominen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与芬兰在冰雪项目训练和教学方面有颇多合作。“得益于完备的设施,芬兰吸引了不少中国团队到当地进行训练。由于合作的日渐频繁,还有不少来自芬兰的教练和体育团队选择到中国任教。此外,芬兰还是部分中国冬季运动儿童俱乐部的目的地。”Juha向记者表示,即便处在疫情期,中芬两国在冰雪运动的交流上依然十分积极。

中芬两国共同缔造的“冰雪奇缘”,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借着北京冬奥举办的契机,中芬合作展现出怎样的潜力?

冰雪运动在华普及加速

在芬兰,冰雪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芬兰地处北欧,其每年长达半年的冬季让芬兰人早已学会了如何与冰雪相处。得天独厚的自然冰雪资源,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培育了芬兰热爱冰雪运动的文化。

“可以说,冰雪运动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核心。”为了说明冰雪运动对芬兰的重要性,Juha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如今在芬兰,平均每15000人就能享有一个滑冰场。他向记者表示,芬兰不仅会开展自然冰雪运动,在过去几十年里,还开发了不少大型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开展室内冰雪运动。

与拥有百年冰雪传统的芬兰不同,中国冰雪运动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一度还只是小众运动。有数据显示,在申办冬奥成功时,中国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冬奥会项目尚未开展,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人才队伍短板明显。尽管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年来,中国在冰雪产业上的飞跃发展却是有目共睹的。

让Juha印象深刻的是,自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以来,中国的冰雪产业发展明显提速,特别是在冰雪运动场馆的建设方面。“可以看到,在黑龙江,以及河北的张家口、崇礼等地,冰雪场馆建设起来的同时,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Juha认为,北京冬奥会只是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里程碑。

自提出承办北京冬奥会以来,中国在滑雪场方面的建设也有不少突破。据北京冬奥组委会官方的数据,当前中国从北到南总共有654块标准的冰场和803块滑雪场,这个数字比2015年申办冬奥的时候增加了317%和41%。

借着北京冬奥这个有利契机,政府成功向大众普及冰雪运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到2021年10月间,中国已经实现了带动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当前我国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已经达到了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

“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将推动中国的冰雪产业进入快车道。”伽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维北中国(VEPE)总裁牛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维北中国是一家与北京冬奥合作的芬兰企业,其总裁牛涛一路见证了中国冰雪产业的发展。他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在中国包括冰雪运动的装备制造、场馆运营以及冰雪旅游等与冰雪相关的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冰雪场馆的广泛铺设能让更多民众参与冰雪运动,而不仅限于有自然条件优势的北方地区。”他补充道。

芬兰助力践行“绿色办奥”理念

北京冬奥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吸睛的不仅有佳绩频出的奥运赛事,还有众多“黑科技”。

在北京冬奥的场馆里,“科技冬奥”的概念贯穿着场馆、运行、指挥、医疗等各个场景。最为典型的有,为运动员烹饪的智能“大厨”,用于环境消杀和防控巡检的雾化消毒机器人和“小白”巡检机器人,保持环境整洁美观的智能垃圾桶等。除了这些显眼的元素以外,在科技和创新支撑下的“绿色科技”也是不容忽视的。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所采用的减排措施超过往届冬奥会。例如,清洁能源转化工程让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了冬奥史上的100%绿色供电,以及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应用让北京冬奥会实现碳排放的全部中和。“绿色办奥”的实践,不仅兑现了中国自身的“双碳”承诺,还向世界提供了平衡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中国方案。

在“绿色办奥”的过程中,中国一直与芬兰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芬兰也持续在环保理念和技术方面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帮助。

Juha向记者指出,芬兰在可持续发展和清洁能源的运用方面都是全球的先行者之一。“在滑冰场的建设方面,芬兰采用最新的技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材料的耐用性,特别是可持续性,是芬兰在建造冰雪运动设施时的重要考量。”Juha向记者说道。

在冰雪运动投资方面,Juha认为芬兰已经不仅仅专注于高端或是精英级的运动项目,而会把目光放到发展大众冰雪项目上,并通过发展新的技术来推动整体冰雪运动的发展。他特别指出,在本届冬奥会上,不少芬兰企业出现在北京的赛场建设中,如冰球界墙、运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冰上场馆,以及张家口崇礼赛区的冬季两项场馆等。

总部位于芬兰的VEPE,是2022北京冬奥会所有冰球场馆的界墙供应商。资料显示,该企业专注于研发和制造冰球界墙防护系统,产品与服务获得国际冰球联合会(IIHF)推荐认证,参与全球多个知名冰球场馆建设项目,已向26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2000多个冰球界墙防护系统。而维北中国(VEPE)与中国市场的联系,则从2004年向哈尔滨交付第一块冰球界墙开始。

牛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密”了北京冬奥所用的冰球界墙系统。“为了契合‘绿色办奥’的理念,此次在北京冬奥所运用的冰球界墙具有快速拆装、可重复利用的特性。”他表示,冰球界墙所具备的复用特性,关键在于VEPE研发的快速拆装系统。

其实“界墙”是指冰球比赛中区分场内和场外的界限。按照牛涛的说法,由于在冰球运动进行时,冰球的冲击力非常强,此时就需要应用充当防护系统的界墙。界墙的运用在冰球运动、花滑等项目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能够快速拆卸的界墙更能增强体育场馆的复用。“有了快速拆卸的界墙,在一天以内,最短只需要6个小时就可以把一个冰球场转化为篮球场。”他说。

此外,Juha所提及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也是今年北京冬奥的一大亮点。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专家张信荣曾在采访中表示,过去历届冬奥会制冰都是用氟利昂或氨,但氟利昂容易造成臭氧层破坏、地球暖化,氨具有微毒、易燃易爆的特性。本次冬奥会使用二氧化碳制冰,不仅能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还可以将场地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并且制冷过程中产生的高品质余热还可以回收利用。

可见,北京冬奥在“绿色办奥”的实践中,处处都体现着对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

中芬冰雪合作前景广阔

自上世纪50年代建交以来,中芬两国经贸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创新合作、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合作潜力。现如今,冬奥会的举办也让两国冬季运动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芬兰驻华大使肃海岚曾在采访中指出,冰雪运动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运动员,而是全民的运动,校园教育是冰雪运动的摇篮,芬兰成熟的校园冰雪运动教育体系为中国的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提供经验支持。

其实自2019年的“中芬冬季运动年”开启,中芬就已经进行过不同类型的冰雪合作,如举办中芬教育论坛,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推广芬兰凯萨卡里奥体育学院的“芬兰快闪学校”及课后活动创新项目,以及由芬兰乐普森集团与中方一同实施的“快乐运动中国计划”等。

“中芬冬季运动年”的开展,让中芬的冰雪合作实现了快速发展。而在中国申办北京冬奥之后,两国间的冰雪合作变得越发深入。

芬兰沃卡蒂奥林匹克训练中心总裁助理罗闻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芬兰沃卡蒂奥林匹克中心与中国冬季运动早在2014年就开始合作,到2018年,为了准备2022年北京冬奥,双方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此前,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先后派驻了200多名教练员及运动员来中心进行冬季项目的训练,统计超过4万多天。”罗闻向记者表示,中心不仅会提供专业的训练设施、住宿和运动员饮食,还会提供顶级的测试、器材以及教练服务。

据了解,芬兰沃卡蒂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已经成为了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该中心所承担的角色更加多元。罗闻告诉记者,中心现在还参与到中国国内冰雪设施的咨询工作,例如为吉林四季滑雪隧道提供咨询服务等。

据罗闻透露,因应北京冬奥的举办,芬兰沃卡蒂奥林匹克训练中心也开建了新的设施,分别在2018年冬季增加了照明越野滑雪道,2019年底投入使用了两栋运动员公寓,以及在2021年初投入使用了新的冰球场。

可以说,中芬在冰雪运动产业建设上是互相推动,互相成就。对此,罗闻也对中芬冰雪项目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可以预见,中芬在冰雪产业制造、技术、冰雪运动推广、冰雪运动培训以及冰雪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并且后劲十足。”罗闻说。

(作者:胡慧茵 编辑:和佳)